關於紙牌牌序的一點小介紹

S W Erdnase曾經說過:真正精妙的紙牌魔術,缺少了牌序這一部分,就難稱完整。因此寫點東西介紹下紙牌順序

Si Stebbin System/Stack

這估計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個牌序了。就算你不知道它叫這個名字,恐怕你也早就用過它。原理很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加三,跳一個花色。比方說事先規定「黑桃-紅桃-梅花-方塊」的花色排列順序,那麼如果前一張牌是黑桃三,那麼接下去的就是紅桃六,再下去就是梅花九,依此類推。
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早在1593年就有西班牙魔術師描述過類似的牌序,只不過當時是加五。而後在一本約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出版的標題為「Card Trickss and the Way They』 are Performed」的書中,作者描述了這個「加三」的版本,並附上了一些用這個牌序表演的魔術。而之所以這個牌序最終會以 Si Stebbins的名字命名,則是由於是Si Stebbins本人在美國成功推廣了這一牌序(不過他的版本是加四的)

Eight Kings Stack

     嚴格來說,Eight Kings Stack 屬於The Rosary Stack的一種。所謂的Rosary Stack是指,比如說,先規定一個牌面數值的順序,這裡面必須A到K各出現一次,如 A-K-10-8-9-2-3-5-J-4-6-7-Q,然後再規定一個花色的輪替規律,如黑桃-紅桃-梅花-方塊,則第一張牌即是黑桃A,第二張則是紅桃K,第三張就是梅花10,依此類推,牌面數值順序每13張重複一次,即每當到Q後,接下去就仍從A開始,然後是K,10 ,8,9…….當然,這個牌面面值的順序可以隨自己喜歡確定。一般來說為了防止被觀眾發現規律,這樣的排列都是沒有什麼規律(唯一的兩個規律就是數字排列每13張重複一次,以及花色的排列),所以這13張牌的數字排列必須靠硬記。這樣雖然有點麻煩,但是也成功解決了Si Stebbins這類牌序容易被觀眾發現規律的缺點。在很多表演情況下觀眾是不會注意到花色的輪替規律的,所以這種牌序到現在也還相當流行。
      當然,為了便於記憶,一般都會利用諧音去排列這13張牌。因此不同的語言就會產生不同的Rosary Stack。Eight Kings Stack其實就相當於Rosary Stack的英語版本。這裡利用了一個句子的諧音:Eight Kings threatened to save ninety-five queens for one sick knave (8-K-3-10-2-7-9-5-Q-4-A-6-J)  當然,這只是個在英語國家流行的版本,相信只要有心,我們也能搞出個中文的版本以造福廣大的中國愛好者們。

Stay Stack

這是一個由魔術大師Alex Elmsley發明的非常神奇的牌序,本身能玩出很多種極為牛逼的效果。這個牌序的特點就是:你可以對牌進行任意多次的完美洗牌,而牌的排列規律卻不會發生任何改變!!我以前發過一篇matching-routine的帖子,裡面的魔術就是用這個牌序完成的,效果極為強悍,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哈。

Richard Osterlind’s Breakthrough System
    由心靈大師Richard Osterlind發明的一種牌序,是System類牌序的典型代表。跟Si Stebbin類似,也是根據一定得數學規律排列各張牌,但好處在於更加隱蔽,從外表上看牌的排列完全沒有規律,可是實際上其實只是依據了幾個很簡單的原理將牌進行排列。RO的牌序本身無法告訴你比方說一張牌是整疊牌裡的第幾張,只能在知道一張牌的情況下知道它的上一張和下一張各是什麼,不過說實話,光是這點在很多情況下就足以表演很多嚇死人的東西了。這個牌序因為迷惑性強,操作簡單,所以獲得的評價很高。

Memorized Deck
     其實這個應該拎出來單講的,但還是在這裡一併發上來了。
     首先,明確概念,什麼叫Memorized Deck?(中文:記憶牌序)
     其實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了,所謂記憶牌序,就是一副要記憶的牌序。在這種牌序裡牌的排列是沒有規律的(但並非隨機),你必須把這個順序記住,然後應該記到這個程度:一,隨便告訴你一張牌,你必須馬上反應出它在整疊牌的第幾張,二,隨便告訴你1~52之間的一個數字,比方說12,你必須馬上反應出整疊牌的第12張是什麼

    (我一直很好奇有多少人在看到以上一段話之後會一哆嗦把這篇文章給關了,呵呵)

     好的,對於不瞭解的人,現在馬上開始回答問題。
   
     一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
     Memorized Deck的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沒規律,,就算你把它拿給一個數學天才他也不可能排列的規律,因為根本就沒有(RO的那個牌序給數學天才看倒是有可能被發現規律,不過放心,這套規律對付普通觀眾足以)
     好,沒規律是好事,可是就為了個沒規律我就要記住整副牌?或者就算要記我自己排個出來記不成嗎?幹嘛要去記什麼Simon Aronson,Juan Tamariz這些人所發明的牌序?
     當然,你是可以去排個自己的然後開始記。但是要說明的是,把規律犧牲掉,並不是只為了個隨機的外觀,更是為了所謂的built-in tricks。
     那麼什麼是built-in tricks?
     先想像一些,如果你要在表演的過程中發出一條黑桃的青龍順,一個辦法就是(應該也是最容易的辦法),每隔三張牌放一張黑桃,然後只要發四手牌就可以了。
     同樣,對於MD來說,牌的順序之所以會這麼排,是有一定理由的,設計者在設計這副牌序的時候,把一些牌特意安放在了某些地方,這樣,只要按照一定得步驟,就能表演出很多不同的魔術,或者按照Aronson的說法,這有點像個「戲法倉庫」。一個記憶牌序本身都裝載了大量的built-in tricks。設計者本人也會出教學教大家怎麼去表演這些built-in tricks(不然你拿著牌序也不知道怎麼用。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很多魔術其實用任何一種記憶牌序都能表演)

     二   如果真想學習的話,記憶牌序難不難記?怎麼記?
     首先,不要怕,記憶一整副牌的順序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有難度。Juan的書裡更是提供了一種用一個下午記住整個牌序的方法。(Warning:用之前確保方圓十里內沒人,不然被送進精神病院不要怪我)
     我個人的經驗,兩天。
     原先比較主流的看法是使用記憶術,使用聯想,把一張牌和一個意象聯繫在一起,建立連接,方便記憶。
     不過在Magiccafe上看了一篇討論MD的帖子之後(很多大師都有在裡面發言,推薦大家去看看,帖子地址我附在後面了),我發現很多人的觀點其實趨向於:其實直接硬記會快點,我也是這個觀點。
     當然,如果有誰本身很擅長記憶術的話,那麼用前面提到的那種一牌一聯繫的方法我相信也能派上很大的用場,不過如果你本身不會這種東西的話,直接硬記就可以了,一開始可以加點聯想進去,到後來對於熟練地人來說,就幾乎是一件自動的事情了。一般說牌說數字都能直接反應出來。

     最後再說一句,要不要練MD,這個隨個人喜好。有的人就是不喜歡記很多東西,或者就是記不住(But I highly doubt that),那完全可以去使用有規律類型的牌序。Richard Osterlind本人使用的也是他的Breakthru,表演出來的效果一樣很好。不過對於去練習了MS而且掌握了它的人來說,我相信是一定不會感到後悔的。這跟練手法有點像,想想看你練過的最難得手法,花了你多久才練起來?對比一下也能發現其實也不是很麻煩了。

     講了這麼多,現在開始介紹下主流的幾種MD

     一  Simon Aronson Stack
     美國魔術師Simon Aronson的發明,基本上美國的魔術師用的都是這套。好處在於由於英語系魔術師的人多勢眾,這幾乎是built-in最多的一個牌序,因為不只是Simon Aronson,有很多魔術師都根據這個牌序設計了很多魔術。
     用這個牌序玩千術流程也相當強大。剛才忘了說了,記憶牌序有兩大類應用:千術流程和Impossible Card Location
     唯一一個小缺點,不能通過一副新牌順序洗出來,要自己排

二   Juan Tamriz Stack
西班牙神級魔術師Juan的發明。一個很大的優勢是可以從一副新牌的順序洗出來,而且按照一定得步驟,最終還能洗回新牌的順序。可惜這個新牌的順序是歐洲和亞洲的新牌順序,也就是說,如果想用USPCC出產的牌的話,要做點額外的調整。

三   Nikola System
這是一個早期的記憶牌序,類似於算數類和記憶類的結合體,不過算數的部分已經很弱了(唯一的規律:每隔四張一紅桃,方便發青龍),主要還是靠記,built-in也相對較少,現在用得已經不多了。Jean Hugard的Encyclopedia of Card Magic 裡有專門一章講這個

四    Six Hour Stack
Martin Joyal的發明,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在六小時內記住的牌序(不過也有人反映其實他花了兩天才記住)

當然比較出名的還有類似於Ireland Stack和Stayon Stack什麼的等等,不過由於資料所限就不是很瞭解樂,有知道的就還請回帖的時候賜教了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夕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